一、团队介绍:
团队负责人:彭慧胜教授,中国科学院院士、复旦大学特聘教授、享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,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(第一完成人)、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、德国跨界创新基金会科学突破奖,领衔的成果入选2022年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化学领域十大新兴技术(2项)。彭慧胜教授团队长期从事新型智能纤维的研究与开发,提出并发展了一系列具有发电、储能、发光、传感等多种功能的纤维器件,系统研究了纤维器件在制备、结构、性能、应用等方面的规律。发表论文360多篇,包括Nature(5)、Nature子刊(10)、Nat. Commun./J. Am. Chem. Soc./Angew. Chem. Int. Ed./Adv. Mater./Phys. Rev. Lett. 合计100余篇,其中1篇入选2021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,被Science、Nature及其子刊亮点报道了18次。获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100余项,其中近50项实现了转让转化。担任National Science Review的Section Editor、Science Bulletin副主编、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和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等19个期刊(顾问)编委。
团队现有教职工10人,其中,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,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,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,中央人才专项计划1人,优秀青年基金(含海外)获得者6人,上海市白玉兰人才3人。
详见:https://fiber.fudan.edu.cn/
二、招聘方向及要求
(1)新型金属主链高分子的合成、性能与应用
金属主链高分子是一类全新的高分子材料体系,其主链全部由金属原子相互连接构成,突破了高分子以C、N、O等非金属原子作为主链的传统研究范式,初步显示出独特的力学、电学和光学性能,有望在纤维电子器件、新能源、半导体等重要领域产生推动作用。
应聘者将主要致力于金属主链高分子设计和合成、物理化学特性研究,并探究其在光电器件、新能源、生物传感、半导体、催化等领域的应用。要求具备有机合成、高分子合成、配位化学等相关研究经验。同时,欢迎对金属主链高分子有浓厚兴趣,具有物理、能源、生物医学等科背景优秀人才加入开展交叉研究。(合作导师:彭慧胜 院士;曾凯雯 青年研究员)
(2)碳纳米管纤维及其连续化制备
利用浮动催化气相沉积技术,结合机器学习,优化制备工艺,并在微观、介观、宏观尺度上调控纤维的组装结构,实现高质量碳纳米管纤维规模化制备,探索其在结构材料、柔性电子、生物器件、能源器件等领域的应用。
应聘者应具有化学、化工、材料等相关学科的博士学位,具有化工生产、碳纳米材料制备、机器学习等相关经验和能力者将优先考虑。(合作导师:彭慧胜 院士;张松林 青年研究员,海外优青。)
(3)柔性传感材料与生物电子器件
重点围绕高分子及其柔性智能复合材料,开展可穿戴和可植入生物电子器件的基础与应用研究。具体包括构建高柔性高导电复合纤维材料、高灵敏记录与调控器件,以及纤维传感与刺激器件及其集成系统。
优先考虑具有柔性传感/电化学储能、可植入生物医学器件等研究背景的申请人,或有相关生物医学应用开发经验者。(合作导师:孙雪梅 教授,国家优青;张松林青年研究员,海外优青。)
(4)纤维储能器件及高能量密度电池
研究工作将聚焦高能量密度电池体系开发,重点围绕纤维电池、固态电池、锂硫电池、锂离子电池、钠离子电池体系展开。借助多尺度同步辐射原位表征手段,系统分析电池工作/失效机理,以机理研究指导电极材料及器件设计,开发出具有高能量密度、长循环寿命、高安全稳定性的新型储能电池体系。
要求具备电化学储能尤其是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、固态电池、钠离子电池、锂硫电池的研究基础,进组后承担新型纤维能源器件的设计及高性能化研究。同时,结合多尺度同步辐射表征,系统深入地对电池体系工作/失效机制展开研究。(合作导师:王兵杰 研究员,国家优青;赵琛 青年研究员,海外优青。)
(5)智能光电与信息交互
智能电子织物可实现器件功能、纺织方法、织物形态的有机融合,兼具智能、柔软、适应复杂形变、透气导湿等优点,是未来柔性电子和可穿戴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。目前,课题组已实现了具有传感、发电、储能、显示等多种功能的织物器件。欢迎从事智能穿戴、柔性电子、发光显示材料、功能纤维、信息电子等方向的博士进组开展合作交叉研究。
优先考虑具备半导体/光电材料合成、微纳器件构建、微纳加工、数字/模拟电路设计、纺织科学技术等不同学科领域研究背景的申请人。团队已建成先进的微纳加工和中试研发平台,形成了浓厚的多学科交叉研究氛围。加入团队后,将主要从事光电材料与器件、柔性集成电路、智慧交互系统与应用等研究,并推动相关技术在智能织物、可穿戴设备、人机交互等领域的实际应用。(合作导师:陈培宁 研究员,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;黄雅 青年研究员,海外优青。)
三、岗位需求
博士后:
(1)以第一作者发表过2篇及以上相关领域高水平论文,具备良好的科研思路和科研能力;
(2)已获得或即将获得国内外知名高校、科研院所物理、材料、化学、纺织、电子、信息等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,原则上35周岁以下(优秀者可适当放宽);
(3)具备良好的科研思路和科研能力,热爱科研工作,有责任心和团队合作精神。
科研助理:
(1)物理、材料、化学、纺织、电子、信息等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,有工作经验者优先考虑;
(2)具有扎实的实验技能,良好的文献查阅能力;
(3)认真负责,诚实守信,有团队合作精神。
四、岗位待遇
博士后:
(1)参照学校政策对博士后提供有竞争力的薪水,年薪22-45万,入选复旦大学超级博士后28+万元/年、上海市超级博士后35+万元/年、国家博新计划48+万元/年;
(2)提供优越的科研条件、充足的科研经费、稳定的办公环境;鼓励支持博士后申请博士后科学基金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、市各级课题、人才计划,进组博士后90%以上入选上海市超级博士后,4人入选博新计划,主持国家自然青年基金6项;
(3)按照规定正常缴纳社保和公积金,并享受复旦大学职工相关福利;
(4)复旦大学纤维电子材料与器件研究院成立于2023年,正在招聘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加入。博士后期间表现优秀者,将推荐留所工作。
(5)其他事宜面议。
科研助理:
根据复旦大学相关规定以及应聘者的工作能力,实验室将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以及良好的工作环境,五险一金以及其他相关福利待遇,具体事宜面议。
五、住房等保障
按照复旦大学相关规定提供博士后公寓,包括新江湾尚景园(市场价一半,离学校100米)、复旦大学生活园区(学校自有房)、湾谷社区、城投宽庭等,详见复旦总务处-住房服务;充分发挥复旦大学优质基础教育资源,积极保障博士后子女入学。
六、应聘方式
应聘人员将个人简历(包括基本信息、教育经历、科研经历、科研成果、个人特长和所获奖项等)发送至联系人邮箱Zengkw@fudan.edu.cn(曾老师),邮件标题中注明“博士后/科研助理应聘+本人姓名+单位+应聘方向”。背景符合的申请者,将会收到邮件回复或电话面试。